首页> 区内动态> 部门动态
海绵“吐纳” ——雨水不再是“余水”
发布日期:2024-08-07 阅览量:2268 字号: +放大 -缩小

8月4日雨后初霁,有着雷打不动晨跑习惯的李晓军,又来到唐山市高新区的高新公园。沿着河道蜿蜒铺设的透水铺装通透干爽,踩在上面,他新买的小白鞋都没有被溅湿。

李晓军家住龙悦新居小区,家门口3.2公里长的高新公园今年夏天刚刚建成。几日连续降雨,他感受到了这座海绵公园“呼吸吐纳”的神奇。

公园甬路铺设的是透水沥青和透水塑料,雨水很快渗透;而甬路两侧,雨水花园和旱溪积蓄成了小池塘,连日降雨将菖蒲、鸢尾和香蒲滋润得水灵灵,一干一湿形成鲜明对比。

沿着高低起伏的甬路跑步,李晓军两侧一片片下凹式绿地相伴。茵茵草坪比起雨水花园和旱溪坡度更缓、面积更广,可以吸纳更多雨水,不仅减缓了暴雨洪峰时的流量,还涵养了地下水源。

图为高新公园。王琦 摄

“看这公园绿色葱茏、花团锦簇,得益于雨水的滋养。”高新区城建局王琦说,虽然近期降雨频繁,但是更多时间华北地区普遍缺水,涵养和利用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2021年唐山市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不仅形成了海绵城市“总规+控规+专规+系统化方案”的规划设计体系,还将防洪、排涝、污水处理、绿地系统、城市更新等与海绵城市规划衔接,让老百姓感受到硬邦邦的城市变得温润柔软。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解决‘下雨即涝、雨后即旱’问题。”王琦说,城市像海绵,下雨时吸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一“吸”一“吐”间让城市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更有“弹性”。

王琦举例,城市海绵化改造之前,由于雨水资源回收设施缺乏,雨水往往顺着市政排水管网白白流走,或者积在不能下渗的水泥路面上蒸发掉;等到雨后干旱时,公园绿地灌溉和环城水系景观用水还需要消耗市政自来水。

而现在,雨水不再是“余水”。王琦指着高新公园下凹式绿地及与雨水花园的微喷灌系统介绍,持续天晴后,被收集的雨水将用于灌溉,从而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不仅在公园,“吐纳自如会呼吸”的海绵元素融入了城市的处处肌理,让急冲冲的暴雨变害为宝。

图为龙悦新居的透水铺装和旱溪。张晓悦 摄

李晓军居住的龙悦新居小区,从楼顶边缘引下的雨落管末端,连接着橙色水壶,壶嘴淌出涓涓细流汇入生态蓄水池。连日雨水经过净水植物、鹅卵石等的过滤,被消纳成清澈的一泓,成为夏日孩子们喜爱的跌水景观。

“去年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加装了雨水收集系统。”李晓军跑步回来带着孩子玩耍,指着卡通造型的水壶给儿子科普,“这就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国务院
征集
国务院
客户端
互联网
+督查
公众号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