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高新辖区唯一公立医疗机构,老庄子镇中心卫生院被确定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和间接接触者医学观察定点医院。截至目前,该院已接收来自辖区街道办事处、三女河办事处、庆北办事处留观人员21名,每名留观人员需至少隔离14天。
在二层住院部的护办室里有四个昼夜忙碌的身影,走近她们你会发现,虽然在防护口罩、帽子的遮盖下看不清容貌,但她们同样有着一双熬红了的双眼和坚毅的眼神。是的,她们就是基层防控一线的护理部四姐妹:郑杰、王亚、李颖慧、马金华。
四姐妹都是80后,也都是孩子的母亲,孩子最大的六岁,最小的才两岁,虽然孩子们年龄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从1月25日,随着第一名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到院留观算起,20多天里孩子们没再见过妈妈。夜里,留观人员都进入梦乡的时候,是四姐妹唯一闲暇的时候。她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想和孩子视频,有的孩子已睡下,有的让妈妈快回来抱自己,有的对妈妈已经感到了陌生......
面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面对疑似患者的家属,面对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四姐妹也有对自己可能被感染的担忧和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家人通电话的时候她们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不让眼泪掉下来。对家人的担忧她们选择将压力自己扛,向孩子许愿,将安慰带给家人,放下电话的一瞬间自己的泪水夺眶而出......但经过短暂的情绪释放后,她们又成为大家熟悉的“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一线医护人员。
郑杰,是四姐妹中的大姐,36岁,从事护理工作15年,长期从事护理部护理工作。作为一名临时聘用人员,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她不仅没有动摇和退缩,而是选择了坚守和责任。在防疫物资严重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帮医院节省防护用品,她将自己的一身防护服反复利用,进行紫外线、84消毒后继续使用,将省下来的防护用品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妹妹们。留观者情况不一,需要每天不定时巡视、基础护理数十次,防护服有的时候要穿到生理极限,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脱掉防护服后发现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衫,脸上、脖子上以及手上都留下了一道道压痕。
王亚,是四姐妹中的二姐,34岁,从事护理工作11年,长期从事护理部护理工作。别看她身形单薄,对待工作的劲头就像个纯爷们儿。在医院病房没有独立水源的条件下,十几名留观人员的洗漱用水需要一天两次按时送到隔离病房,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累得她不想吃饭。由于医院条件有限,没有独立卫生间,只要留观人员微信群一响,她就需要马上去处理排泄物。她穿着隔离服从病房将留观人员排泄物端出,然后对污物进行分类处理并消毒。这就是她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且每天都要重复进行。
李颖慧,是四姐妹中的三姐,32岁,在老庄子卫生院专职从事公共卫生慢病随访工作。别看她不是专职护理人员,但她有着十年的部队医院护理经验,护理部人手短缺时她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在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她毅然选择了坚守。在工作时接到家里电话,知道爷爷过世的消息,她没有去找领导请假,而是眼里含着泪水继续工作,为留观人员转运一日三餐,清洗替换下来的床单,为新入院留观者做各项准备工作。
马金华,是四姐妹中最小的,31岁,在老庄子卫生院长期从事防疫接种工作,有三年三甲医院护理工作经验。面对疫情防控的召唤,她第一个报名加入到护理部工作中,食物转运缺人手她就忙转运,处理排泄物缺人手她就娴熟地穿上防护服顶上去。面对十几名留观人员消耗的日用品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垃圾的标准进行清理,每天四大箱,打包、扎带、装箱、转运,有时半天忙得连一口水都没空喝。因为高负荷的工作和压力以及对女儿的思念,她牙龈肿了,又犯了中耳炎,但她就这样带病坚持,疼得受不了就吃消炎药顶一下。
医院领导千方百计为四姐妹调剂休息,但是她们以责任为重,悉心护理每一位在院留观人员。留观人员转运期间,四人满负荷工作,将护办准备工作面面俱到。
作为基层医疗机构,虽然不是争分夺秒为新冠肺炎患者抢救生命,但作为一线防控人员,她们是离被病毒感染风险最近的人。她们的工作琐碎而重要,她们既要服务好留观人员的衣、食、住,又要做好住院部以及个人的消杀、清洁工作,她们用自己的肩膀担起了疫情防控一线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这四个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