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生机盎然。
走进唐山高新区的企业车间、项目工地,忙碌的生产、建设情景让人备感振奋。狠抓“六保”、落实“六稳”,奋力夺取“双战双胜”,高新区快马加鞭不停歇。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喜人的发展态势,和全区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密不可分。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高新区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全区紧紧扭住优化营商环境这一“牛鼻子”,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项目建设迈出新步伐,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势猛劲足,在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攻坚提速年”考核中,综合排名全市第一。
深化改革,打造“五最”
――以“硬措施”提升“软实力”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人流、物流、资金流,都是流向营商环境的高地。
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新区,如何在推动唐山高质量发展中当标兵作示范?高新区一班人深刻意识到,必须抓实抓牢优化营商环境这一系统工程,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以全市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为契机,高新区深入开展“放管服”改革,响亮地提出了全力打造“五最”营商环境品牌――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高新最好。
提升“软实力”,需要“硬措施”。这区主动对标一流标杆,学习借鉴杭州等先进地区经验,打出一套“组合拳”。
高标准建设政务服务中心。针对原有政务服务中心面积小、入驻部门少的问题,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审时度势,从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行政审批局,高标准建成了2100平方米的政务服务大厅,将110项审批事项直接划入行政审批局,实现“进一家门、办百家事”。
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研究制定了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方案,对划转至行政审批局的110项审批事项,逐一制定了审批事项清单,并通过中心网站、大厅公开栏进行了公开,方便办事群众查询。同时,通过对原部门审批事项的重新梳理、论证、确认,将审批事项精简至58项。
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办理周期,政策性审批由6个环节缩减到2个环节,所有审批事项办结时限平均缩短30%以上。全部申报材料只审核电子版,减少企业组卷及提交纸质版材料环节。审批过程不需企业跑办,只需在线联系,并电话通知补齐材料,批复文件采取邮件快递或者主动送达的方式,让“企业跑”变为“政府跑”“数据跑”。目前,纳入在线平台投资项目库的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储备项目32个,总投资104亿元,其中14个项目已取得用地手续,为项目建设积蓄了发展后劲。
大胆创新,勇于担当
――把困难和责任留给自己,把方便和舒心留给客商
“我们不能等,我们不唯书,必须大胆创新,勇于担当,把困难和责任留给自己,把方便和舒心让给客商!”在高新区采访,谈起优化营商环境,听到最多的便是这样一句话。
这区以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以破解问题、提升效率为落脚点,大胆探索,创新方法,持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探索实施“区域审批”。即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行政审批部门组织各专业机构提前完成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地灾、文物、抗震、压覆矿等前置性评估评审工作,形成整体性、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进入该区域的多个建设项目可共用同一个评审结果、同一个审批文件,一改过去每个项目必须单独审批、重复审批的模式。据测算,区域审批使部分审批事项成为即办件,效率提升70%以上,减少审批时间30至50个工作日,并为企业节约了相应资金。落户于京唐智慧港的和君信远、震安科技等新兴产业项目,共享了这区第一个区域审批“福利”,为项目快速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3月11日,震安科技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探索开展“预审+承诺”审批模式。即对完成项目立项、取得土地使用权、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处理意见的建设项目,在调整优化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同时,建设单位出具承诺书后,实行施工预审,直接发放建筑工程施工预许可,最大限度为项目建设争取时间。国内减隔震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云南震安科技在高新区投资的智能化减隔震制品装备基地项目,在作出补办手续承诺当天,就取得了建筑工程施工预许可,使这一省市重点项目开工时间提前了两个月。
推进项目“打包审批”。探索对京唐智慧港18条道路实施立项打包审批,实现了审批改革“大瘦身”,立项由原来的18个项目缩减至2个项目,审批项目由原来54个缩减至2个,申请材料由原来的324个缩减至44个,审批时间由原来的至少54天缩减至5个工作日,企业往返跑从54次缩减为1次办结。“真没想到来一趟就把事儿办妥了,‘最多跑一次’果然名不虚传!”中节能环保装备有限公司一位办事人员高兴地说。
探索开展“云端审批”。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前端+网络+终端=云端审批”的服务新模式,行政许可事项申请者在任意电脑前端完成事项申报后,通过审批工作人员在电脑终端的流转审批,即可使审批通过“云端”直接服务于事项申报者并自动形成相应审批文件,实现了高效办结、不见面审批。今年2月,战“疫”犹正酣,这区利用“云端审批”,仅在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亚特重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备案及批复送达,使得该公司负压救护车迅速实现了量产,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应有贡献。唐山旭耀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时,烟台的投资企业发起申请,由家住上海的经办人自上海发起申报,当日即完成了唐山、烟台、上海三地2650公里的“云端审批”。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不停步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这区想企业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围绕“解难点、除痛点、疏难点”,不断在改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下“绣花功夫”。
开展预约审批服务。推出微信预约叫号服务和双休日“不打烊”工作机制,对工作日期间不能正常办理业务的企业、群众,可通过微信预约民政、教育、卫生、食品、企业注册、房产交易、不动产登记等审批事项,精确选择办理日期和时间,并且可在线查看预约人数和等待人数,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
建立企业注册“绿色通道”。推出了定制服务、预约服务模式,选派优秀窗口人员为项目落地提供专门服务、代办服务。同时,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帮助企业进行名称核准、表格填写、确定经营范围、筛选经营地址等工作,助力实现企业登记、税务登记、公章刻制一天办结。通过企业注册绿色通道引进的中节能环保装备有限公司,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2019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8亿元,上缴税金2971万元,利润1.06亿元。
强化服务监督检查。借鉴银行服务系统模式,搭建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实时评价信息平台,以实时电子监督评价器为载体,接受企业和办事群众的现场满意度评价,将服务窗口的监督权和对窗口服务质量的评判权实时交给办事群众。在微信公众号开通了意见建议征集小程序,并严格落实投诉处理机制,督促涉事窗口整改提升,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
梧桐繁茂凤来栖。2019年,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1家、累计达到203家,高企总数三年翻了两番,占全市的1/4;机器人、电子及智能仪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3%。今年,全区推进产业项目80个,总投资300亿元,其中90%以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开元焊接机器人项目投产,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特种机器人项目基本完工,烯彤科技引领着石墨烯新材料产业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