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服务有着颠覆性力量,创新建立数字化“新服务”模式,可谓是行业迫在眉睫的真实需求。面对数智化转型,从何处着手,如何实现系统的思考,又如何找到合适的领域进行有效实践呢?
高新区企业先行先试,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
“智”造场景
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打造黑灯工厂、绿色工厂,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领域无人化工厂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该工厂本空地联合智能架落车及特大部件无人化转运系统,采用智能天车系统、AGV智能运输系统、全场定位系统、架大修后台管控系统组成了无人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作业方式,在机车车辆检修领域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进步。该项目是轨道交通领域典型示范项目,并在第三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优秀项目奖,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孟昭介绍。
中信重工开诚携手华为共建“矿鸿”生态,标致着煤矿行业智能化转型开启了全新篇章。机器人搭载“矿鸿”系统后,实现更加流畅的机器人控制和操作体验。当前,开诚智能正借助华为“矿鸿”系统,将煤矿提升运输、排水、主煤流运输等主要场景的巡检,实现“一体化”管控,将不同功能的巡检机器人高速互联,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多系统智能协作,为煤矿用户构建“超级智能终端”。“矿鸿”操作系统将为煤矿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飞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智”慧车间
走进汇中智能制造车间,看到的是大量应用的整套自动化生产线,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全面提高,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的智能生产要求。
“户水产线年总生产户用仪表达100万台(套),平均每6秒钟,就有1台表成功下线。户用传感器制造线人机比高达1:57.7。自动化程度信息化程度智能化程度在国内同行业中都是最超前的。”汇中仪表负责人介绍。
华发教育的红外触摸屏数字生产车间,智能物料运输车沿着轨道忙碌地穿行,把零部件送到每个工位,从备料、模组生产、背光、液晶屏组装、检测一体机成品仅需8分钟。华发教育总经理蒋超说:“使用数字化车间,红外触摸屏生产产能提升了45%,生产费用降低了30%,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
元升科技的数字化印刷车间技术和工艺在国内属于行业领先水平,设计好的产品文件直接传送到相应设备上,即可生产出张张不一样的个性化内容的产品。
“我们的数字化车间使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运营成本降低10%,产品升级周期缩短15%,不良品率降低8%,每万元标签能耗降低7%。”元升科技负责人介绍。
“智”能平台
今年,汇中股份凭借“构建敏捷大数据平台推动转型升级”案例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名单。
唐山松下率先研发并应用了智能焊接云管理系统,实现了焊接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
旭华智能建成了国内功能最全、用户最多的分布式能源智慧运营平台,可为天然气运营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智能制造平台获评2022河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
英莱科技的耐材行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及数字化管控平台成功取得了河北省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案例,在营口金龙集团、洛阳中科达等多家上市龙头企业的车间应用。
达意科技不动产大数据平台覆盖城市不动产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综合性解决方案,2019年入选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优秀案例。智慧消防云服务平台获评2022年河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项目,获得“数字河北”优秀成果一等奖。
启奥科技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血站云服务平台构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血站全流程智慧化新型服务生态模式。
成联电商成联电商开发了中国应急产业大数据平台——易应急。
高新区“数字引擎”开足马力,智能制造“乘势而上”,“经济之车”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对我国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高新区将持续发挥数字化优势,不断探数字化转型之路,助力我国智能制造实现阶跃式提升,以高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数字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