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gkai
政府信息公开
过好现在的每一刻!送上“心理锦囊”助你解忧
发布日期:2022-04-11 阅览量:7771 字号: +放大 -缩小

时下,沪上高校步入了一段特殊的时期:为落实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校园切入了“准封闭”或“封闭”管理模式。对师生们来说,或是被隔离,或是“足”不出校园,连续多日下来,一系列情绪上的“小问题”就找来了。为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领衔中心各团队的专家,专门为高校师生们送上了多个“心理锦囊”。

写给学生

先照顾好自己,再把“阳光”分给别人

1 ►不知道为什么,隔离这几天同学们的脾气都很差,经常因小事争执,怎么办?

答:这主要和两个原因有关:

第一,隔离带来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隔离期间,有的同学实习暂停、出国计划被打乱、毕业论文没着落,还有的同学本计划回家看望亲人……

当这些计划被“封控”限制,表现出的就可能是易激惹、易争吵。

第二,隔离的环境更易让人胡思乱想。会不会感染新冠、大学生活就那么几年都被疫情耽误了、无法出院去吃美食和玩耍……这些常见的隔离期间想法都会引起内心压抑,此时发生的争执可能是发泄不良情绪的行为表现之一。

2 ►封控多日,基本生活不成问题,但大部分时间在发呆、很无聊。我可以做点什么?

答:生活节奏改变容易让人无所适从。隔离前,每天的作息和学习生活安排得满满的,会给人确定感和安全感。隔离打破了这种规律,让人从井井有条的充实状态进入了无所事事中,当然就会出现无聊空虚感。

此时,需要重新建立生活秩序,可以从拟定每日计划开始。比如,参考隔离前的作息安排,规划好每天起床、吃饭、学习、娱乐的时间段。同时,也需要尝试补充和发展一些新的生活内容,来替代因隔离暂停下来的事。比如,以前去健身房、游泳馆运动的时间,可改为在宿舍内进行室内运动;平时和同学们线下聚会的安排,可改为网上聊天或刷一部自己喜欢的影视剧。

感觉无聊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心理疲劳。当下,我们的大脑受到海量疫情信息的轰炸,如果在隔离期出现无聊、常发呆的情况,就要考虑下是不是出现了心理疲劳。如果仅是单纯无聊,或是因为心理进入调整期,几天后会缓解。如果伴有思维缓慢、学习效率低、食欲下降、睡眠问题等症状,就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了。

3 ►我是学生志愿者,工作繁忙,但有时还要面对同学的不理解,身心疲惫,怎么调整?

答:抗疫的艰辛,亲历者懂。在身心俱疲时,你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自我调节:

第一,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足够睡眠和规律饮食,强健的身体是完成所有工作的前提。

第二,及时减压。在心情受到影响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简单的肢体放松等舒缓心情。

第三,适时倾诉。可与挚友倾诉遭遇,别人的真诚理解对你的内心很可能是一把伞,支撑着你。

第四,调整认知。换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比如“这名同学与人相处的模式就是如此,并非针对我自己”“他并非不理解我的工作,而是他的压力也很大,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今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对我的考验,促我成长”等等。改变认知模式,不是刻意委屈自己,而是寻找更乐观的信念,改善自己的情绪。

写给老师

与人倾诉,可以让你收获“一把伞”

4 ►我是一名老师,隔离期间我发现自己“不在状态”,做事效率特别低,怎么办?

答:首先要说:“老师,你辛苦了!”五张“心灵处方”也许对你有用:

处方一:调整自己的工作量。近期建议适当减少工作量,安全度过“非常时期”。

处方二:保持专注。可尝试制定工作清单,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排列工作优先顺序,按紧急程度完成。

可将清单打印出来,放在显眼处,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划去一项。看着自己已完成这么多事情,会觉得“很爽”。

处方三:适当放松。紧张工作之余,务必留出放松时间,喝咖啡、听音乐、活动肢体等。放松后,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处方四:保证睡眠。优质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是保证高效工作的前提。

处方五:建立沟通。如果工作量已超个人承受能力,试着与上级、同事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可以常和伙伴交流,“抱团取暖”很有效。

5 ►孩子在家上网课,我被隔离在学校,好焦虑,怎么办?

答:既然无法改变现实,唯有学会接受和自我安慰。

第一,如果孩子的生活需求有保障,也有人陪伴,请接受目前隔离在校的现实。可多与孩子视频通话,减少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角色缺失感。

第二,因疫情导致你在校被隔离并非你所愿,对孩子解释后,寻求孩子的理解很重要。与此同时,嘱咐家人照顾好孩子的起居及学习,这能减少你的焦虑。

第三,如果你因为孩子上网课是否认真而感到焦虑,可以先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焦虑:担心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担心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伤眼睛?可以向有经验的家长取经,看他们是怎么成功解决的。同伴的支持和鼓励,会让我们更有力量。

6 ►这些天,我自己的情绪也不太好,还要管理、关心学生,觉得有些心力交瘁,怎么办?

答:可以试着做出这些改变:

第一,关注自身。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最先关注自己的心理和躯体状态,只有保证自己是健康的,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第二,接纳自己的情绪。在所有师生都在接受隔离管控的情况下,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情绪波动,以不评判的态度接纳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才能进一步找到解决办法。

第三,减少内疚感、积极暗示。“因为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而感觉无比内疚”,相信这是很多老师会有的想法,但这只会增加“内耗”。您需要不断看到和肯定自己的付出,及时摆脱过多的心理负担。

第四,积极求助。出现情绪问题时,千万别碍于老师的身份而羞于求助。其实,求助并不代表自己是懦弱的,相反,这恰恰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即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可以向周围人或专业人士求助。

写给学生和老师

找到一个可依赖的锚点,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7 ►我们能否迈过这次难关,走出阴霾?

答:一定能!疫情中的心理阴霾,最终都能随着疫情终结而消散。只是有人快些,有人慢些。能较快走出心理阴霾的,通常有较多“保护因素”、较少的“风险因素”。

重要的保护因素包括:个性开朗、爱好广泛;生活、工作较稳定;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如和谐的家庭、友善的同事、亲密的朋友;具备一定的健康(包括疫情)相关科学知识和应对心理困扰的技能;能便捷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

主要的风险因素有:平时具有焦虑、抑郁等倾向,或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疫情前后生活、工作不稳定或有变故;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健康知识、心理应对知识或技能缺乏;大量暴露于负性刺激(如负面信息)中。

8 ►最近,我总是有一些灾难性的想法,控制不住,怎么办?

答:“灾难化思维”是常见的负性自动思维。这些方法帮助改善:

第一,觉察情绪。这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第二,转移注意力。当出现情绪不佳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

第三,适度宣泄。如大哭、做剧烈运动、放声唱歌等。

第四,自我安慰、自我暗示。如不断对自己默语“我很淡定”“保持微笑”。其他方法还有放松训练、情绪升华、寻找社会支持等。

9 ►隔离一周了,我开始失眠,每晚要花很长时间入睡,如何调整?

答:两年多的疫情让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突然的封控容易进一步加剧焦虑,所以,睡眠问题真正的源头可能是焦虑。你需要找到一个生活中可以依赖的锚点,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关注当下你可以做的事情,制定一个隔离生活计划,通过告诉自己“过好现在的每一刻”,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也可以自学冥想、腹式呼吸等放松技巧,还可以找信任的人聊聊,或拨打心理热线。若这些都不管用,还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就诊。

10 ►我好像得了强迫症,明知隔离是安全的,但反复担心身边人会不会被感染没测出来、盒饭会不会携带病毒……我该如何调整自己?

答:明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合理,但控制不住,这种感觉不好受。说实话,要控制这种想法真的不容易,而且你会发现,越控制,焦虑就越强烈。这就是焦虑这种情绪狡诈的地方。尝试去接纳而非控制它。学习一下正念呼吸,对自己说,“是的,我在担心自己会感染”,把你的担心想象成一片云,它可能会来来去去,不用强行赶走它,任它漂浮。再辅以呼吸练习,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身体感觉上,你会发现这些想法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减少。记得坚持练习。

11 ►如何减少被通知隔离的慌乱感、让自己“更有准备”?

答:可从三方面帮助自己平静心态,有序做好隔离:

第一,获悉隔离相关的要求和信息。比如何时开始隔离,自己可以做哪些相关准备,知道可能要面对的情况,可以减少恐慌感。

第二,尽快梳理好隔离期间自己已有的和需要补充的物品、食物等必需品,列一个清单,在允许的范围内自己或通过亲友、老师同学等帮助采购、拿取。

第三,在基本物资落实后,尽快让自己安顿下来。如果在熟悉的环境中隔离,可以通过网络与家人朋友沟通,获得支持。如果处于陌生环境,熟悉一下环境,认识下周围的人,总之让自己和现实建立好联接,可有效稳定情绪。

12 ►这几天总想念家人,晚上忍不住偷偷哭,我是怎么了?

答:孤独、无助感在隔离生活中是常见的,易诱发悲观、抑郁等负性情绪。这时,最好做一些事来阻断抑郁情绪,比如给好朋友打电话倾诉,或吃自己喜欢的零食,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的事务上,让自己逃离“坏情绪”。

换角度看问题也很重要。被隔离不是什么倒霉的事,而是配合防疫、一起迎接挑战的事!

最后请注意

情绪长期低落会带来身心健康的问题,自己要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可以尝试运动、听音乐、玩游戏等。其实,哭泣也是情绪释放的一种方式,好好哭一场,切换状态也不错。但如果自我调节没起色、反而加重,要尽快寻求心理老师、专业机构帮助,比如拨打上海心理热线。